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

2020-06-27 11:02:00
军创家园
转贴
2097

仲夏,消费回暖,夜市升温,上海的街头巷角越来越热闹。无论在大马路还是在居民小区,市民群众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背后的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智治善治,成为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4)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在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龙华社区,一名社区居民用干湿分离器进行湿垃圾投放(2019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从前端到末端 “三增一减”彰显分类实效

在上海静安区余姚路上的美联大厦,湿垃圾桶上方加装了破袋器。居民娴熟地将垃圾袋划破,湿垃圾倒进桶内,袋子则扔到一旁的干垃圾桶。“垃圾分类刚开始,挺头疼,现在越来越习惯了。”小区居民张颖说。

夏季,温度升高,小区所在的曹家渡街道对辖区内92个小区的垃圾箱房加装破袋器、除臭喷壶、洗手装置“三件套”,进一步巩固分类效果。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9)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一位居民将自己日常收集的可回收物送到上海闵行区浦锦街道的“两网融合”中转服务站(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垃圾分类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维系着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一年来,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今年5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6266吨,同比增长89.2%;有害垃圾分出量从分类前的每天50公斤提升到3.1吨;湿垃圾日均分出量同比增长近六成;干垃圾日均处置15351吨,同比下降25.4%。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3)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在上海长宁区新泾六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公示栏上显示前一天的垃圾分类情况数据(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三增一减”取得有害垃圾及时分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倍提升的实效,关键就是从前端到后端,“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

“我被市民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前面分类做好了,后面运输会不会混到一起,分类只是做做样子?’”长期关注分类的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说,分类后的中间运输和末端处置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分类成效和市民积极性。

在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一排排白色的集装箱层层堆叠,形成一道独特的“垃圾箱墙”。这些集装箱专箱专用、分类运输,每个可容纳12吨左右的生活垃圾。每天有约3000吨至3500吨的生活垃圾,经过黄浦江、大治河被转运到末端的老港基地处理。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一辆装载有生活垃圾集装箱的卡车驶向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内的码头,准备装船(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一辆干垃圾清运卡车驶入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的卸料大厅(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1)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在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内的码头上,龙门吊将卡车上的垃圾装运集装箱装船(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说,响应垃圾分类,企业建立了“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前端,推动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中端,依托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转运基地,确保分类收运规范有序;末端,为多种固体废弃物提供利用、处置方案。

“经过一年的努力,上海共建成‘一主多点’共18座末端处置设施,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每天达24350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说,今年上海将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破解“垃圾围城”之困。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工作人员驾驶清洁车在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装运车间内工作(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文章分类
联系我们18232515555
联系人: 邓会长
电话: 18232515555
QQ: 294126391
微信: 18232515555
旺旺: 抖音:唐山军创
网址: www.junchuang.net
地址: 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华科技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