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千余“兵支书”为乡村振兴增活力

     大运河畔,数九寒天。随着夜色渐浓,吴桥县桑园镇西街村西面的一处广场慢慢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这里,跳广场舞、唱歌,一片欢声笑语。“这处广场,原先是澡堂,是我家祖上留下的,废弃多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入,我和家人商量把这里改成一个村民活动广场,铺上地砖,装上照明设施和健身器材,让大家走出家门娱乐休闲。”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红旗介绍说。




出生于1958年的孙红旗,是一名退役军人,自担任西街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时刻铭记党员初心和军人标准,全心全意在村庄发展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让西街村“富”起来、“美”起来、“乐”起来、“强”起来。立足村庄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成立企业办公室,为来村办企业的汽修厂等企业跑办注册手续、跑销路,扶持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发展。目前,全村有副食批发、服装加工等商户28家,集体经济收入在吴桥县名列前茅;累计筹措资金620多万元,安装路灯120余盏、硬化道路6800多米、铺设排水管道7200多米,改善了群众的出行和排水条件,街容街貌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愈发重要,亟待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乡村振兴‘火车头’和‘排头兵’。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经过部队‘大熔炉’的培养,在工作作风、执行力等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金星介绍,和孙红旗一样,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积极投身于广阔的农村天地,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将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带到农村工作中,扎实开展“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带领村民苦干实干,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组队团建、参观见学、案例分享、互动交流、共创路演……日前,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开展的“兵支书助力乡村振兴”学习考察,让参加学习考察的兵支书们印象深刻。“我们去了巢湖的三瓜公社和南京的黄龙岘村,通过实地走访,真是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学到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团结带领‘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更大了、干劲更足了。”


好钢要淬火,宝剑需磨砺。为尽快让“兵支书”们进入角色,我市将“兵支书”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干部培训计划,通过不定期安排培训、实地考察、开展“《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学刊、用刊”等活动,加强兵支书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不断增强履职尽责能力,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人才基础。同时,强化常态化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依法依规依纪督促“兵支书”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规定的框架内积极作为。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严格“兵支书”管理,对违法乱纪者给予惩戒,对建功立业者给予激励,引导他们珍惜荣誉、永葆本色。


宽8米长880米的红色大道、后洼惨案纪念馆、村中央的红色大舞台……走进青县曹寺镇后洼村,一股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后洼村是革命老区,“兵支书”王洪彦最为看重的就是村里的“红色基因”。他上任后,积极筹建“后洼革命老区纪念馆”,让这里成为全县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激发了村民爱国、爱家热情,也有力带动了后洼的新农村建设。为此,王洪彦决定先从改造街道入手。几年间,后洼共硬化路面4万多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栽种美化树4000余棵……道平了,灯亮了,不管出村下地还是下雨下雪,都不用再发愁了。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后洼脱贫致富的道路,带动村民科学种植养殖,兴建了村民参股的新型合作社——硒旺家庭农场,种植蔬菜大棚、试验林下散养,让大伙儿的口袋慢慢鼓了起来。现在村民们都说:“多亏了好书记王洪彦,俺们村才有了这么大变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兵支书”1046人、“兵委员”3268人,他们退役不退志,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坚实力量。




冀ICP备19016399号
蝉知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