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抗疫最前线的“半边天”
- 2020-03-08 08:17:00
- 军创家园
- 转贴:
- 新华社
- 2162
3月的武汉,春花初绽枝头,恰似战“疫”前线那一张张最美的笑脸。
她们原是父母眼中乖巧可爱的女儿、丈夫眼中温柔贤惠的妻子、孩子眼中和蔼可亲的母亲。一声令下,转身成为无畏的战士,毅然投入这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来临之际,各条战线上的妇女同胞正以战斗姿态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在湖北,数十万名女性医务工作者在战“疫”打响的第一时间就全部投入救治一线,与时间竞速,与病毒赛跑;
在全国其他地区,广大女医生、女护士构成“白衣战士”的中坚力量,很多护理团队中女护士比例超过90%;
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仁义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娟娟(左)探望独居老人程春英(2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女社区工作者、女民警、女党员干部等巾帼英雄纷纷挺身而出,撑起疫情防控“半边天”。
战“疫”危险前线,巾帼力量顶天立地。
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来自武汉市东西湖区公安分局的民警张锦星(右)与同事刘晨在进方舱前向同事敬礼(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发扬爱国奉献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行动建功新时代”,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成千上万个巾帼英雄无不时时生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妇女工作提出的要求。她们以忠诚与坚韧英勇奋战,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巾帼报国之歌。
武汉雷神山医院医学检验科值班人员合影(3月4日摄)。在武汉雷神山医院里,有一群“侦察兵”,他们就是医院的检验团队,团队成员中,女性占了半壁江山。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总有一种巾帼担当,挺身而出、无所畏惧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闻令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湖北,战斗在抗疫最前线。
脱我旧时裳,着我战时袍。
曾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返岗医护人员蔡桃英、杨丽、张晶、栾佳文(由左至右)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合影(2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月28日下午4点,K457列车进入湖北孝感站。空荡荡的站台上,只有一个女子下车的身影——湖北航天医院普外科护士梅定。
这是一个自愿返岗增援的壮举。为了这次特殊而艰辛的“上班”,她一个人辗转三地、行程千里。从江苏昆山到安徽合肥,又辗转到离孝感较近的河南信阳……
原本在疫情期间不得于湖北省内停靠的火车,破例为一名护士在孝感站停车开门。一天一夜的辗转返岗之路也曾令梅定感到害怕,但她心中充满了坚定。“身为一名护士,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疫情当前,就是我们挺身而出战斗的时候。”
以忠诚赴使命,秉初心显担当。
“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采访(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最早判断坚持上报拉响新冠肺炎疫情警报;国家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医院肾内科主任毛永辉,脸上压痕恰似“天使勋章”;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钢结构施工部分“主心骨”胡晓红,通盘协调处理图纸、技术、物资、现场等工作,日夜守在工地……
告别丈夫“相聚战‘疫’结束时”,告诉孩子“妈妈去打怪兽了”,安抚父母“防护好就不用怕”……这些在家里的贤妻、良母、孝女,就这样坚决地踏上抗疫战场。
“不是英雄的妹妹,是英雄兄妹。”一句网友的评论,让人们对杜富国、杜富佳兄妹肃然起敬。
多次请战终获批准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杜富佳,加入贵州省第八批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武汉。
身为一个“90后”,绑着一个冲天辫,杜富佳的脸庞仍透着一股稚气。岗前培训时,一位资深护士不禁感慨:“好小的一个娃娃啊!”
培训结束后,她往杜富佳的书包里塞满了零食,边塞边说:“你们小娃娃不是最喜欢吃零食,都拿着多吃点。”
英雄,不分年龄,更不分性别。
“哥哥在雷场上喊出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一直在我脑中回荡,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杜富佳说,“哥哥的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让我一直坚守到现在。”
如今,杜富佳早已适应了身着防护服、穿着尿不湿的工作环境,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病房里为抢救护理患者不舍昼夜。
柔肩亦担重任,巾帼不让须眉。
李兰娟院士在杭州接受记者采访(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同样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73岁的李兰娟院士已经在一线战斗了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这次我来当一个医生,尽快解除危重病人的痛苦。”2月2日凌晨,她带着来自感染科、重症监护室的精兵强将以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从杭州专门赶来救人。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的患者大多是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李兰娟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时刻为最需要的病患奔走、操心。
面对忙里忙外比自己还要年长4岁的李兰娟院士,一位60多岁的梅婆婆出院时,满含热泪鞠躬致谢:“感谢你们帮助武汉人!一定要多保重身体,还有很多病人需要你们!”
武汉雷神山医院医学检验科执行主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任技师谢文在实验舱里工作(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总有一种巾帼奉献,温暖他人、点亮生命
虽在“强制休息”,张继先电话中仍细细过问着病人的治疗方案和恢复情况,信号不好时,还得扯着点嗓子,房间里回荡着因长期熬夜而沙哑的声音。
54岁,约莫1.6米的个头,身子瘦小但性子很急,“疫情上报第一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常被同事唤作“继先兄”。
自疫情发生以来,这位科室里的“兄长”从未停下脚步。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她每天要对上百位病人查房制定诊疗方案,晚上经常通宵抢救,一大清早又开始新一轮的查房。对风险大的病人,有时她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
“疫情发生初期还能住在家里,后来就住到了医院旁边的宾馆,一来方便与家人隔离,二来病人有情况可以及时赶到。”提起家人,张继先湿了眼眶。
“每年过年那顿团圆饭,一大家子都是迁就我的时间,但工作起来只好将他们忘了,我只能一心扑在这边……”
谁人心中没有牵肠挂肚,只因为心中深埋着更深沉的大爱,才毅然选择了风雨兼程,在疫情第一线站成最柔弱也最坚强的堡垒。
在武汉血液中心的中国医学科学院CPnCoV项目组,康复病人、来自汉口医院的护士蔡桃英在捐献血浆(2月17日摄)。她在2月22日重新返回医院上班。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风景秀丽的东湖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这场战“疫”的主战场之一。对在医院急救中心工作15年的护士郭琴来说,这一次是她人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由于感染病人多伴随发热、呼吸困难、乏力,她和同事要24小时近距离给予吸氧、喝水喂饭、伺候大小便,还得经常帮助病人变换体位。
“每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稍不留神,就会中招。”起初,人手短缺,防护用品紧张,为照顾好重症患者,郭琴每天自觉工作10小时以上,24小时连轴转也是常事。悉心的照料下,她帮助了百余名新冠肺炎患者转危为安,可自己却不幸在工作中感染了病毒。
“我不是英雄,但也绝不当逃兵。”经过治疗,恢复健康的她主动重返隔离病区,重新穿上那熟悉而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装备。
“看我站在那里,病人心安。”在自己躺过的隔离病床前,郭琴护理着新的病人,“我的出现,即使不说什么,对病人也是鼓励。”
柔情似水的关怀,抚慰了多少颗焦灼不安的心。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宋彩萍鼓励大家奋勇努力,战胜疫情(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1月24日,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彩萍来不及吃一口摆上桌的年夜饭,接到命令,紧急出发。
临别时,16岁的儿子两眼含泪,用双臂紧紧地把宋彩萍搂在怀里。
到了武汉,宋彩萍“脑子不停转,电话不停响”,从静脉穿刺到标本采集,从气管插管到喂饭服药,从诊疗到与老年患者拉家常……她像是个“永动机”,一忙起来就顾不上自己,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为了纾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她用手势传达问候,在防护服上画笑脸。“防护服是冰冷的,但我们的心是热乎的。只要用心去关爱,哪怕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患者也能感受到我们深深的爱。”
在广西南宁东站,南宁铁路公安处女民警花子惠(左)将自己创作的疫情防控宣传漫画送给乘客(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虽然看不到你的模样,但我记住了你照顾我的样子。”一位患者感动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她们,缺席家里的团圆,与“疫魔”对抗,只因那是生命的嘱托。
她们,并非百毒不侵,却以身筑墙,构筑起普通人与死神之间坚实的屏障。
“有事叫我!”这是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的口头禅。1月的一天,下夜班后明明可以回家休息的夏思思,听说有位70多岁的老人病情加重,又返回医院参与救治。
“当时这位病人已经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思思也知道,可她依然选择回来战斗。当时医院、医护人员都进行了准备和防护,她却被感染了。”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邱海华哽咽着说。
1月19日,夏思思突然感到乏力,并出现发热症状,很快住院治疗。2月23日清晨,与病魔顽强搏斗了一个多月的夏思思,生命的刻度定格在了29岁……
一直战斗在重症一线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周琼教授在她负责的病区(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总有一种巾帼力量,坚韧不拔、奋战到底
这是一张折痕累累的疫情防控临时通行证,大红印章旁印着这样几个字——“车牌号:自行车”。
农历正月初七,沿途客车停运。24岁女医生甘如意从湖北公安县斑竹垱镇老家出发,带着老家政府开具的通行证,骑着自行车赶回工作的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
风雨中飞驰,黑夜中独行。300多公里,这个年轻女孩靠着“走一段,少一段”的坚持,终于回到熟悉的乡亲们身旁。“我只是想让村民放心,为了尽快回到工作岗位,我什么都可以不顾。”
白衣为战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万千巾帼坚守岗位,用细致与耐心挽救回一个个宝贵生命。
实施呼吸机试脱机,保持气管插管给氧,“人工肺”管道撤出血管……一系列紧张忙碌操作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位危重病人2月底成功撤离“人工肺”系统支持,转入普通病房。
堪称救治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6岁的“红色娘子军”。
被视为续命神器的“人工肺”系统,每分钟转速达两三千,仪器精密操作复杂。“红色娘子军”24小时不间断观察机器转数与流量、氧气瓶余氧状态、调整抗凝药剂量及速度,牢牢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工作强度很高、心理压力很大,可一分一秒都是生命的等待。”护士管志敏说,为了挽救生命,再辛苦也值得。
身躯虽柔弱,坚守若磐石。
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内,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病床旁查房交班(2月11日摄)。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的135人护理团队中,八成是女同志。新华社发
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的135人护理团队中,八成是女同志。面对护理难度和强度已经远超北京协和医院ICU的武汉战场,她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主动与清醒患者沟通交流,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即使是混乱不清的言语,也是我们非常期望听到的。这一声声呼喊,代表了生的希望。”护士王汐嬅说。
点滴微光,汇聚璀璨星河。亿万妇女同胞迸发出温善而坚毅的光芒,穿透疫情阴霾,激荡前行力量。
方舱医院里,女志愿者用清脆甜美的声音播送新闻和通知,女护士带领病人跟随音乐跳起广场舞,温暖的话语、欢乐的舞蹈,传递着战胜病情的决心与希望;
武汉西城壕社区网格员曹岚英(右)为居民测量体温(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小区门口前,女社区工作者发挥女同志的优势,家长里短讲道理、设身处地做劝导,站岗值守、消杀防疫,筑起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
万家灯火中,女民警巡逻执勤、日夜值守,劝导不聚会、少出门,夯实大小家园的安全防线……
一个个靓丽身影,一道道前行之光。
击鼓催征紧,荆楚战未休。当前,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广大巾帼英雄发扬连续奋战精神,持续坚守在战“疫”第一线——
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200多名医护人员连续40多天日夜坚守,不懈奋战。急诊科主任艾芬和同事们没时间担心自己安危,顾不上照顾家人周全,“大家都想着多一点时间,多一次坚持,就能多救一个病人”。
佘沙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病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2月23日摄)。两次请战,24岁的佘沙成为四川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两次请战,24岁的佘沙成为四川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汶川地震时,她是受援者;如今武汉战“疫”,她成为了驰援者。作为一名汶川人,佘沙说:“汶川地震时,全国各省区市都来援助我们,现在我们也以同样的心情回馈湖北。”
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妻子程琳在捐献血浆(2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成功战胜疫魔后,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妻子程琳再次来到医院,捐献400毫升血浆,让爱“回流”。“我的丈夫还在一线救治,捐献血浆,既是支持丈夫工作,更是为了抢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
激扬巾帼之志,凝聚巾帼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党中央深切关爱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的广大妇女同胞,社会各界和各级妇联组织也积极筹集物资,为奋战在一线的“当代木兰”送去卫生用品等特别温暖,进一步凝聚起巾帼英雄顽强拼搏、奋战到底的坚定信心和不屈斗志。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不久的将来,全国各族人民必将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巾帼之花,也必将在战“疫”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联系人: | 邓会长 |
---|---|
电话: | 18232515555 |
QQ: | 294126391 |
微信: | 18232515555 |
旺旺: | 抖音:唐山军创 |
网址: | www.junchuang.net |
地址: | 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华科技大厦 |